慧眼识英雄

标签: 知音  
2008-07-09 16:45 阅读(?)评论(0)

慧眼识英雄

无论是事业上,还是在情场上的知遇,都是一种缘分,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,大而言之也是人生事业与生活的一种人和。

战国时列御寇老先生记述的那个“高山流水”的故事,两千多年来,一直传为佳话。列御寇这样描写一对知音——伯牙这个人擅长弹琴,钟子期这位先生却有独具听懂音乐的耳朵。伯牙弹琴志在高山,钟子期立即心领神会,感慨说:“好啊,气势高耸入云哟,就像雄伟的泰山!”伯牙在琴里弹志在流水,钟子期便敏感地叹息:“妙呀,浩浩荡荡,就像江河行地!”伯牙所有寄托于音乐弹奏中的心思,钟子期都能一一感知。后来钟子期死了,伯牙便不再弹琴,他觉得他已没有知音了。

情场上的知遇令人销魂动魄,自不必说,事业上的知遇,更是历史的华章。

韩信不遇萧何,大概连当初流落淮阴街头钻流氓胯下的花絮也被岁月遗忘了。所以知遇是人在困难中,比有人不嫌你穷困,不嫌你贫贱,看到你破絮包珍,大有可为。

张良不遇刘邦,大概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爱钻研兵书的谋士,或者还会被人指责为胆大妄为,想入非非。因为博浪沙刺杀秦始皇那次,他虽然逃脱,其实已等于死过一回了。以后苦读太公《阴符经》,胸有雄兵,腹藏机变。当陈胜、吴广在大泽乡首先向秦王朝发难,张良也召集了百余个年轻人起来,准备投奔别的义军队伍,偏偏在路上碰到刘邦。他在军中谈《太公兵法》,大家都听不懂,偏偏刘邦虽读书不多,却天资聪明,一点就通,一拨就亮,认为张良说得太好了。就是这个刘邦相信张良可运筹帷幄,决胜于千里之外,所以,这里的知遇,是你有奇才,人家有识货。

而宋仁宗之于范仲淹的知遇,就颇有些利用与不负责任。

曾有人说范仲淹,在民间当百姓,是个大名士;在边疆驻防带兵,是个大名将;在朝廷主政,是个大名相。当时在宋朝的西北边防,范仲淹在宋朝与西夏的战斗中,捷报频传,屡建大功。宋仁宗也觉得范仲淹是个了不起的人才。他就把范仲淹召回东京,请他挡宰相,改革宋朝腐败的政治。宋仁宗的心情急切得不得了,范仲淹便提出十大改革措施,并在宋仁宗的支持下,扎扎实实地干了起来。范仲淹的新政一推行,权贵大臣,贪官污吏,便群起而攻之,宋仁宗立即慌了神,当范仲淹一离京,他便把范仲淹的新政完全废除。

范仲淹很幸运,碰上了知音;范仲淹有很不幸,这个知音压根儿就是不负责任的家伙,所以,他只有失败。

王安石的运气应当说好得多。王安石本人,又建立在道德文章之上的无可挑剔的声望,卓然立于中国历史长河之中。宋神宗赵顼,虽生长在皇宫,但才思敏锐,精明强干,也是中国历代王朝中不多的杰出英明君主之一。这两人的知遇,应该说是必然的,也是赵宋王朝的福气。

而作为王安石,它也是有福气的,他碰上了宋神宗这位负责任的知音。他的改革气势浩大,全国深入。青苗法、农田水利法、免役法、方田均税法、保甲法,从政治到军事到经济,整个地使萎靡不振的宋王朝升阳举陷、国力大振,人民也松了一口气。在这个改革过程中,宋神宗是把自己和王安石绑在一起的,支持不遗余力。从一次对话便可看出,神宗问王安石:“外面人议论,说我们不怕天变,不怕人议论,也不怕改变祖宗规矩,我们怎么办?”一句话中说了两个“我们”,可见知遇之深。且王安石两度出任宰相,罢相后,宋神宗对王安石新法的十年维持,足见其负责任。

虽然王安石改革失败,那是中国历史的不幸,但他的知音宋神宗却与改革新法共存亡。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3-12-15 01:02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